本篇文章1378字,读完约3分钟
(新时代、新气候、新行动)浙江湖州的“绿色保护”:以景观为底的“绿色成金”
中新社湖州4月23日电“绿色环保”浙江湖州:“绿色成金”山川之底
作者王庆开胡贾?
坐在展板前,手里拿着一张“股东卡”……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陆家村,70多名村民聚集一堂,参加村里的第一次股东大会。村长的秘书朱给每个人都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到2017年,村民权益增加了近53倍。
在“生态美丽村、旅游繁荣村”的帮助下,陆家村从一个贫瘠落后的“空心村”变成了一个“反攻”的美丽乡村新模式。陆家村的“绿色崛起”只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作为“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多年来,湖州一直坚持生态底线,将沉睡的绿色资源转化为“生态致富”的发展资本。
素有“中国白茶第一村”之称的安吉县西龙镇黄渡村,正在描绘一幅“绿变金”的神奇画卷。
俯瞰西陇镇10000英亩的白色茶园,采茶女孩在起伏的山丘上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借助优质茶叶资源,地方当局积极阅读《茶经》,逐步将纯茶产品延伸至跨境深加工产品,白茶饮料、茶含片、茶食品等一批新产品不断涌现。
“一片叶子是富有的人!”黄渡村党支部书记盛阿威非常感动。他告诉记者,黄渡村一直拒绝进入工业污染,放弃了“尘土飞扬”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保持了最自然的原始生态。“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拥有这片净土,我们拥有‘金饭碗’。”
从寂静的清水到铿锵的聚宝盆,“绿水青山”并不意味着忠诚,而是灵活运用。
在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古竹村,由于近70%的游客来自上海,该村也被称为“上海村”。新鲜的空气、灰暗的青山、潺潺的绿水,这些现代社会中最稀缺的元素,如今已经成为“标有明码标价”的“金山银山”,吸引着都市人追随地图,洗去他们浑浊的心。
2016年,古竹村53岁的村民周小桥(音译)回到家中,修缮了老房子,经营着一家名为“万康”的农舍。周末,16间客房全部客满,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下同)。
“有这么好的生意是因为有生态的绿色‘招牌’。”周小乔笑吟吟地笑了起来。
仍然有很多像周小桥这样的村民回家创业。长兴县委书记周卫炳表示,多年来,长兴坚持“一村一品”的理念,推动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把“青山绿水”变成普通百姓(603883、医药股)增收致富的最大“靠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返乡创业的热潮。
十多年来,在“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宣言中,湖州各地精心雕刻生态招牌,以山川为底“化绿为金”,湖州迎来了生态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倍增效应”。
数据显示,2017年,湖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213.7万人次,同比增长24.3%,乡村旅游总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28.1%。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7288元增加到2017年的28999元。
随着全球生态文明格局的不断发展,“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仅给深山老林带来商机,也给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在湖州市德清县的山川之间,有150多处精美的“羊家乐”,如赤心谷、赤心堡和法式山居。延续了数千年的农耕和阅读文化,通过精心改造古老的农村房屋,孕育了田园式的山居图。
《莫凡》节目主持人、德清县仙潭村村民沈对记者说:“村里的‘再生家园’结合了传统的乡土元素,比如古老的器物和传统的手工艺品,以宗族文化和民间节日为连接点。当地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挖掘,失去的村庄又恢复了生机。”(结束)
标题:浙江湖州“护绿记”:山水为底“点绿成金”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2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