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3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郑州4月26日电:河南民权:三代植树造林传递68年,播撒绿色黄河的老路
新华社记者李聚德与伟
在四月最美的一天,在河南省民权县黄河故道上,柳树长出新枝,杨树长出嫩叶,泡桐长出树花。十八大后,它被批准为国家生态园,成为周边人民的旅游休闲场所。目前,“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正在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众所周知,民权黄河故道曾经是一片广袤的沙漠,到处都是盐碱和坚硬的植被。经过三代植树造林者68年的不断努力,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平原森林。
1855年,黄河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决口改道,在河南省东部平原留下连绵不断的沙丘,当地居民遭受沙尘暴的袭击。当地的民歌说:“白、野、野,三里五庄没有牛羊,半碗是黄沙汤。”康新宇(音译)曾经是民权林场的主任,他回忆道,当风沙很大的时候,早上被子上的很多土都会被抖掉。有句谚语说“风刮在一起刮到犁的底部;风一停,沟里就全是壕沟。”种一个葫芦只能收两勺,周围的人(603883,医生)过着贫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理沙荒。1950年,全敏林场的前身“豫东沙荒管理处”成立,开始了防风固沙增绿的征程。
“我吃红薯,住在这片土地上。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很有动力。”80岁的退休林场职工童,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1962年底来到林场。他说在那些日子里,森林里没有路,也没有自行车骑。造林工具更加简陋,任务主要靠人力完成。
外部条件不好。为了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民权林场的人们动了很多心思。例如,挖树坑要“小嘴大腹,海绵底”,种树要“埋三次,踩两次,提苗”。在选择幼树时,选择更多容易成活的乡土树种。“每年都植树造林,不管是刺槐还是柳树。”
在全敏林场神安林带的核心林区,刺槐林面积超过1万亩,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大型纯刺槐林,其中一半以上树龄超过30年。刺槐是民权林场的优势树种,因为它抗旱、耐瘠薄、易成活。
"种什么样的树最像你自己?"记者问了民权林场的人。他们一致回答:“刺槐。”
林场种植的第一批刺槐已经更新,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刺槐目前都保存了下来。绿化者也代代相传。83岁的翟姬发于1962年来到这个林场,他33岁的孙子翟文杰已经在这个林场工作了10多年。像刺槐一样,植树造林的人们世世代代工作,扎根在黄河故道的黄沙中,守护着水土的一面。
目前,民权林场经营面积6.9万亩,森林总蓄积量18.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7%。被国内外林业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绿色长城”。林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100多种植物;有180多种陆生动物,包括16种重点保护动物。据河南省林科院的一位研究员称,民权林场的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亿元。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林场改变了经营理念,调整了经营方式,把原来的木材生产改为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改变了原来使用林场森林资源保护森林和提供生态服务的方式民权林场主任王伟说。
这片平原森林不仅保护了周围40多万亩农田,还促进了当地的扶贫工作。民权县充分利用林下资源,鼓励贫困户种植药用蘑菇、饲养畜禽、养蜂、采蜜,营造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成庄镇新赵庄的贫困户赵法耀和他的妻子在蘑菇产业项目中负责种植和采摘蘑菇,每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
2015年底,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占地2877公顷的“河南全敏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园”正式建成。
“我们突出绿色发展,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努力把黄河故道建设成为人们享受健康、享受自然的绿色家园。”民泉县委书记冀麦昌介绍说,民泉县还提出建设“黄河故道生态走廊”,以全敏林场神安林带为重点,以鲲鹏湖、秋水湖和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走廊,规划在黄河故道两岸重建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标题:河南民权:三代造林人接力68年播绿黄河故道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