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25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马头镇:“芝麻大的东西”真的很大
老高是食用油
□记者王/地图
人们经常用“比芝麻大的东西”来描述琐事。在龙安区马头尖镇,芝麻油是最有名的,而“芝麻大的东西”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7月9日,许多天的高温消退了,持续的炎热天气终于有了难得的凉爽。记者来到距离市区十多公里的马头尖镇大屯村。当他说他在找芝麻油车间时,不要问。一缕油香味自然会带你去那个地方。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院子里,安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莫麻油”的传承人高正穿着白色工作服忙碌着。高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在制作芝麻油。他从小就和爷爷、爸爸一起在芝麻油车间工作。20岁时,他自己创办了这个“汉油翁”麻油作坊,至今已近40年。
老严指着仓库里整整齐齐的一袋芝麻告诉记者:“我们采用传统做法,从一粒芝麻到一滴香油,都要经过清洗、油炸、研磨、上油、上油等工序。多个流程。”
记者跟随老高,见证了从芝麻到芝麻油的神奇变化。
第一个过程是清洁。老高拿起一袋50公斤的芝麻,倒进一个装有清水的大锅里。一边用树篱搅拌,他一边告诉记者:“麻油用的芝麻是我们马头尖镇当地芝麻的首选,质量好,出油率高。不幸的是,产量很小,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够的。这包是我们从湖北洪湖购买的优质芝麻,可以保证我们的芝麻油的质量。”清洗后,除去芝麻上的浮尘和杂质,然后进入第二道工序——烘烤和油炸。老高把洗净的芝麻倒进电磁滚筒煎锅里。这是一个关键的过程,烘烤温度决定了芝麻油的质量。老高说:“拿出一些芝麻,用手捻一捻。当颜色变成紫红色时,芝麻将被油炸。”凭着几十年的经验,老高已经停止了双手的扭动,可以用眼睛准确地把握温度。第三个过程是提炼。将炒好的芝麻冷却到40℃左右,然后送至石磨进行研磨。研磨得越细越好。老高说,过去研磨是手工的,但现在使用电动石磨,但如果转得快,就不能转得慢。有必要保持每分钟38转的速度,以使研磨后的浆液均匀。第四个工序是“除油”。老高把磨好的油浆放进两个特制的圆罐里,把沸水在100℃冷却到80℃,然后倒入油浆里。他说:“水比油重。它用水代替油,并从纸浆中分离油。这是‘水替代法’的古名。”一个多小时后,光亮的芝麻油慢慢出现在表面,第五个“取油”过程就可以开始了。老高用勺子撇去油,用一个有孔的过滤器过滤掉油渣,取出后倒入一个大桶里,然后装进小瓶子里。
老严说:“我们的麻油叫‘玉油翁’,意思是诚实守信。我不会说大话。无论如何,我会按照我自己的标准卖油。”
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儿子和老高一起经营这个芝麻油作坊。长子高鹏飞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中,帮助父亲管理芝麻油车间。他告诉记者:“我只想在家里传承这项传统技能。”
老高精心挑选了芝麻,并把芝麻油小心地磨碎。“傻油翁”的名声很快传开了。有了这种传统的芝麻油,老高一家一年能挣四、五十万元。“我将扩大规模,让更多人食用我们家的优质芝麻油。”老高说。
在马头尖镇,有几十个像“韩有为”这样的麻油作坊,他们生产的麻油除了在河南被称为麻油外,还销往北京、上海、山西、山东等20多个省市。“除了芝麻油,马头尖镇还以红谷小米、红星等特色农产品闻名,该镇积极支持特色农产品。每年,我们将积极组织厂商参加全国特色交易会和农产品交易会,同时,我们还将在种植方面给予财政奖励,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马头峪镇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马头峪镇农办主任唐四平数了数手指,高兴地说:“小莫麻油、红谷米、红星等特色农产品让马头峪镇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标题:马头尖镇的“芝麻大的东西”确实扩大了农民的口袋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