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6字,读完约4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6日电“新雨过后,通州有一个塔影认了出来。”5月16日,“吉富博览会——通州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以通州出土的文物为基础,充分展示了通州的历史。展出的文物有169件,主要来自北京文物研究所的展品(主要是新出土的)、通州博物馆的收藏品(主要是运河文化)和首博的收藏品(各个年代)。
三溪铜鼎
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遥远的时代”。这一部分由两部分组成。第一节展示了燕文化之前的通州。主要展品为通州宋庄镇菜园村菜园遗址出土的石器等。,并借助板块解释了通州的自然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二节展示的是燕文化,主要是中召府村出土的青铜器。1981年,在中召府村西部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中型墓葬,出土了青铜豆、墩、丁、璧、璧。、勺、戈、剑、箭头、刻刀、切肉刀、车马、带钩等文物,反映了通州燕文化的发展。
山云图案和半瓦
第二部分是“秦汉之变”。这一部分包括两个部分。第一节展示了汉代的通州。2016年,配合北京分中心建设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了卢希安县古城。这项工作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本部分展示了考古分中心出土的汉代文物。第二节展示了晋唐时期的通州。这部分实际上是汉代的延续。通州作为中原政权的重要边城——幽州的一个辅县,与幽州市的命运息息相关。展品很少,主要是金代墓葬和唐代文物。
黄色釉面骑马水壶
第三部分,“水陆之钥,为济府之咽喉”。辽惠通元年(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升幽州为南京,是辽国五大都城之一;金贞元元年(1153),王海玲万延良迁居燕京,称中都;元朝第九年(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北京为首都,元大都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首都是世界的城市”。北京地位的逐步提升对通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城市的规模在扩大,人口在增加,所以对食物和材料的需求大大增加。通州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水陆交汇点”,把南方的粮食汇集到北京,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机遇。
这一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展示了辽代给通州带来的一些文化特征,如燃烧的灯塔、雁荡湖、马镫壶等,这些都是辽代佛教的流行产物;第二节展示了晋代通州地名的变化。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金封王梁位于通州,距泸县西约八里,意为“水路运输和经济援助”。这是历史上通州这个地名的出现。1975年,通州城关出土了金代宣威将军石宗弼墓。据墓志铭记载,石宗弼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四月四日,葬于通州县卢台头村。墓志铭清楚地显示了“通州”一词,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通州”最早的实物见证。第三部分是关于元代。元朝时,通州成为京师水运大动脉的枢纽,北京与通州的关系形成了“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发工资靠自己”。本部分通过图版展示了元代通州运河和出土的元代瓷器。
单耳柄洗涤
第四部分,“天宇为商贾聚首”。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通州再次成为首都的食物生命线。明朝人对通州的评价是:“国家为燕京打下基础,但是它的东南面有一条很长的河,就像有龙一样。然而,通州有一个真正的喉咙,我很清楚。比如唐有涪陵,宋有渭源,打一个就烦了。”明清时期的通州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水运重镇。重要的水陆交通对稳定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一个北京,两个卫,三个通州”的说法流传开来。这一部分又分为两节,一节展示明清时期通州运河的情况,另一节展示明清时期的文物。
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报道,在展览期间,首都博物馆将结合展览内容,定期为各年龄段的公众开展互动活动和讲座。公众可以通过首都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了解活动的具体日期和注册方式。
标题:《畿辅通会――通州历史文化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