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3字,读完约3分钟

站在正在铺设无碴轨道的何英大桥(郑州至重庆万州)下,高速铁路桥墩上的二维码被一扫而空,手机屏幕上立即出现“何英149#墩”的信息。该信息不仅包括墩身、承台和桩基的参数和示意图,还包括施工、监理、技术和质量相关负责人的单位和姓名。

“数字技术就像一面透视镜。即使完工后,您仍然可以通过设备随时检查这些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内部结构数据。”中铁七局郑万科项目部总工程师耿负责项目建设,他表示,随着许多数字技术在郑万科项目建设中的首次应用,未来中国高铁建设将变得越来越“透明”。

耿表示,“透明高铁”区别于普通高铁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线路上的每个钢筋混凝土构件都有一个“电子身份”。在施工现场,可以看到高速铁路线从地面开始依次是桥墩、箱梁、道床和轨枕。桥墩、箱梁和轨枕的身份证是二维码,分别印制在桥墩、箱梁和轨枕的内壁上,可以用手机识别。

箱梁与轨枕之间的道床关系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技术含量最高,施工精度和难度最大,也是最特殊的“身份证”——埋在混凝土中的芯片。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焊接了道床的钢骨架,并在骨架上捆绑安装了一个u盘大小的橙色小盒子。

“盒子里面是一个类似总线卡的射频芯片。通过读卡设备,您甚至可以查询路基的砂浆性能指标以及浇筑速度、温度、湿度等施工细节。”中铁七局郑万科专项二处书记王晓河表示,根据要求,一段路床上应铺设10根轨枕,芯片必须绑在第二根和第九根轨枕下的路床骨架上,平均埋深6.4米。这意味着,沿着818公里长的郑万科专线,将有近13万个芯片被掩埋。

探访“透明高铁”修建过程:平均6.4米埋1张芯片

王晓河表示,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使高速铁路“透明化”,也使高速铁路的建设质量更加安全。据介绍,郑万高铁首次投入使用的数字技术除了“电子身份”外,还包括从建材进场到最终竣工的一整套施工信息系统,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监控。

王晓河的手机上有一个监控系统终端。5月9日凌晨5点05分,王晓河手机上的闹钟一直响个不停。“安装在搅拌机上的传感器发现,2.5平方英尺的混凝土中少了18公斤的沙子。”王晓河表示,监控系统的传感器直接与施工现场的电子秤相连,数据直接录入电子施工日志,“杜绝工程质量欺诈”。

耿表示,数字化“透明高铁”建设也使建筑企业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以高铁箱梁预制中的预应力张拉过程为例。过去,施工张拉过程至少需要四个工人,两个人手工计算张拉精度,两个人负责实时记录数据。“由于使用了数字自动张紧系统,它只能由一个人完成。

标题:探访“透明高铁”修建过程:平均6.4米埋1张芯片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