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12字,读完约9分钟

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1988年1月13日,《北京日报》1版

2019年10月1日,《北京日报》10版

2001年4月30日,《北京日报》9版

2007年4月11日,《北京日报》8版

▲1993年2月12日,《北京日报》2版

1997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1999年4月10日,《北京日报》5版

2002年3月14日,《北京日报》6版

200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9版

▲2002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

▲年12月22日,《北京日报》3版

2019年9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占生活费总支出的比例,一般来说,“吃”消费在所有支出中占多大比例。 那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国际标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 几十年来,在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北京人民的收入和费用不断高度化,迎来了幸福生活中的一个惊人变化。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告别票市民“发财”

民以食为天。 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低的情况下,用于食品的费用必然是大头。

20世纪50年代,物资不足、商品不足、粮本、粮票、肉票、蛋票……基本的生活费用品几乎必须用票定量供应。 1955年,北京城市居民食品费用支出近一半是粮食,带腥味的副食票怎么采用,一家之主要头疼“穷算”,鸡鸭鱼肉是过年带的奢侈享受。 “小时候,我们家有六个孩子,还有父母,一个月只能分几斤油。 ’近70年的北京胡同阿姨笼罩着兰的回忆。 当时很穷,在家买猪肉也喜欢买肥料,是为了揉大油。 ( 2019年10月1日《北京日报》10版,《小票折射大变化》)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的开幕带来了活跃的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改善。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资料,1978年,市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365.4元,到1988年,回踵而至,上升到1423元。 然后,从1978年到80年代末,北京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首先徘徊在55.3%59.4%的高位,从1985年的50.6%开始变动下降。 这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摆脱了贫困,进入了衣食阶段。 ( 2007年4月11日《北京日报》8版,《市民恩格尔系数达到富裕指标》)对北京人来说,饱腹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吃。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千家餐桌丰富了,北京人也开始吃“讲究财富”,直接吃的粮食逐年减少,但鸡鸭鱼肉等副食成了家常便饭。 当初也吃稀有的肉,但要求从“吃肉”“吃肥肉”变成了“吃生肉”“吃红肉”。 很多城市人的“吃喝”水平已经和以前不同了,午饭、晚饭很多人需要做两三道菜。 在比较富裕的北京郊外,去老乡家,招待客人的小吃也不能少肉和鸡蛋。 遇到好客的人,还难免喝几杯。 ( 1988年1月13日《北京日报》1版,《一亩半的思考》)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1992年,《居民购买证》退出北京市。 1992年12月1日,北京取消了鸡蛋票和肉票。 1993年5月10日,粮票、油票随着物质的丰富,从1953年11月诞生的北京商品票中终于完成了支配平民生活的40多年历史使命,宣布退出历史舞台。 ( 2001年4月30日《北京日报》9版,《明天去看票展》)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从这一天开始,购物再也不用担心没有票了! ’阿姨笑着说。 经常吃的北京人向往更好的小康生活。

“旅行”首次纳入家庭支出

1993年,北京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50%以下。 这是北京人费用史上特别有意义的大事。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为40%-50%是小康。 从这一刻开始,北京人就朝着小康生活坚定地跑去了。

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意味着人们终于可以把一半以上的钱用于食品以外的费用。 能赚钱的北京人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有点模糊。 吃,追求健康的北京人重视营养,风味,迅速,保健,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的粗粮玉米面能和好米卖得一样贵? 穿上,北京人在重视质感、品位、风格的基础上,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冰箱这些新的“四大东西”也取代了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的旧“四大东西”,在一般家庭中很常见 1993年春节,服装商品的销售超过了第一次吃的商品。 根据恩格尔系数判定生活水平,到市年末年初的这一变化表明居民的生活费水平明显提高了。 ( 1993年2月12日《北京日报》2版,《市春节市场变化工业产品销售增幅首次高于副食品》)。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过程中,北京人也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90年代初是一次罕见的旅行,1992年成为居民家庭的支出之一,首次出现在统计部门的报告中。 从这一年开始,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旅行支出这两个数字明显呈逐年同期上升的趋势。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星期六早上,市民马师傅一家三口兴奋地坐火车去了天津。 21元一张票,不到两个小时就到了。 先去世界大厦、劝业场,中午去南市食品街吃有名的“狗不理”包子,下午走在海河岸边。 傍晚,家人满意了,带着各自的收获,坐火车回了北京。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五一”骑马到康西草原踏青,6月去密云遥桥岭睡农家坎,和这次一起,这普通的北京三口之家玩了半年多。 “下次愿带孩子去青岛”马师傅是这样计划的。

登上高原的雪域,走戈壁风沙,面对东海的波涛,沐浴着南岛的椰风,调查祖国的辽阔。 登上井冈哨口,走长征之路,住在延安窑洞,看天安门升旗,知道前辈创业的困难……1990年代,像马师傅家一样离家旅行的北京人增加了。 ( 1997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成千上万的“京人”逍遥游》)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1998年,北京市民旅游方面的支出继续稳步增加。 当时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1%,人均旅行支出达到137.05元,是1992年的6倍以上。 那时,自己旅行才开始流行,没有本地车的市民李京计算路线,假日打算租富康和朋友一起去野餐。 她说自己开车旅行更自由,也喜欢踏青的范围。 ( 1999年4月10日《北京日报》5版,《远足踏青》)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万元户”过时了

挂“三级跳”

1999年,北京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下降到40%以下,为39.5%。 这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为30%40%,很富裕。 这意味着北京市民的生活从小康走向富裕。

市民的钱袋普遍鼓起来了。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创造的新名词“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大财富的代名词。 到2000年,北京城市居民人均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9.7元,“万元户”也成了这一古老的历史名词。 因为北京的家庭,特别是城镇的家庭,“万元户”太普通了。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几何级数增长的个人财富和家庭收入。 ( 2002年9月16日《北京日报》1版,《建设小康光谱新编》)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另外,北京人的支出水平也从过去千元级的家电支出、万元级的手机、普通住宅支出达到了10万元级的私家车、商社支出。 ( 2002年3月14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人花20年跳3级》) 2003年,市户籍持有存款数超过10万元,住宅、汽车、旅行、留学等费用持续上升,市民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方面也更大方 ( 2003年5月14日《北京日报》6版,《北京出现了“超储蓄”现象》)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收入和费用的双重增长证实了北京人生活质量的显着提高。 53岁的曹玉琦告诉记者,她现在衣食无忧,观察力来提高生活质量。 什么是小康据她说,小康因为收入增加,业余买股票和基金,有时间就出去转转。 “我今年已经去了两次旅行,三月去了云南,九月去了山东。 大理,丽江啊,威海啊,去过。 ”。 ( 2007年10月15日《北京日报》9版,《50名市民统计局晾账》)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收入走向gdp

流行服务性。

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进入联合国划分丰富的区间。 那一年,北京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0.2%,为全国最低,人民生活总体走向富裕。 (年12月22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40年迎来巨大变化》)

近年来,居民收入的增加每年战胜了gdp的增加,有力地支持了人们支出的新升级。 年,全市人均支配收入上升到62361元,其中城市居民的支配收入比1956年增加了309倍。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近200倍。 从城里到乡下,家家户户的钱包鼓了起来。 膨胀的钱袋除了以前传递的工资性收入以外,还有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几十年来,北京居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工资性收入绝对主导的单一结构,转移净利润全面增加,经营净利润结构优化,财产净利润也前所未有。 北京人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费用结构也随之改变了以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结构,从物质费用升级到服务费用,更高水平的旅行、教育、文化、养老等费用比重不断上升,人 ( 2019年9月22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市民钱袋膨胀》)

【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今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将实现,人们追求的美好生活将向更高的水平前进。

原版复印件:黄玉迎作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照片文字数据库,新华社

标题:【国内热闻】从“恩格尔系数”看生活变迁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