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7字,读完约4分钟
一九八五年,在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严重对峙的情况下,中国率先单方面进行了一百万人的裁军。 这在国际军备控制裁军的历史上很少见,当时大国之间的裁军是反复谈判后不得已的行动,只有中国没有任何外力压力,积极进行大规模裁军。 做出这一重大战术决定的领导人是邓小平。
有名的军事专家、中国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术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罗援大学认为邓小平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且是中国军队走精兵之路的总设计师。
军队的建设经过了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使军队建设走上正规化的轨道,另外为了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解放军的总会员额从五百五十万人减少到了四百万人。 但是,这次重组因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 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为止,解放军总员额达611万人。
1953年,解放军再次进行大规模合理化整编,经过两次合理化,到1958年,解放军总员额压缩到240万人左右。
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应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解放军开始逐渐扩大军队规模,七十年代解放军总员额增加到六百一十万人左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队。
罗援助回忆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工作后,首先交给军队的任务是压缩规模,走上优质的道路。 一九九七年,邓小平复活后,再次确认军队压缩规模,提高质量。
一九八五年五月,邓小平长期周密考虑,作出裁减军队员额100万人的重大决定,把军队总员额压缩为300万人。 这是中国军队在质量建设道路上迈出的重大步骤。
"军队必须忍耐几年. "
罗援助认为1985年邓小平作出裁军百万的战术决定需要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正酣畅淋漓。 国内有些人依然认为“苏修亡我心不死”,正在做早打、大打、核战争的准备。 在此背景下,邓小平坚决决定裁军一百万。
这所大学认为邓小平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基于国际形势科学的评价。 他主张现在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迅速的发展,世界大战的危险可以在今后比时间长的时期排除。 军队被认为可以从盘弓卧马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
邓小平始终认为搞好经济建设是处理国际、国内所有问题的基础。 他要求军队“忍耐几年”。 他说:“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在国民经济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所以我们必须忍耐几年。 我看。 到本世纪末我们一定会超过两倍的目标,到那时我们的经济实力增强的话,可以拿出更多的钱来更新装备。 ”。
"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还不够. "
罗援认为,以现代化为中心,是邓小平精兵思想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坦白说:“看到我们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足,不要捂住自己的眼睛。” “我必须承认我军打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足。 ”。 因此,他提出了“要把我军建设成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的总目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经迅速发展的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为经济建设让路。 但邓小平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国防和军队建设变得不重要。 他说:“在四个现代化中,有一个国防现代化。 不搞国防现代化,不是只有三个现代化吗? ”。
"处理问题必须从“肿”字开始. "
邓小平比较了中国军队体制编制中存在的弊端,强调“消肿”,要求处理军队肿胀的问题。 在一九七五年指导军队整顿的过程中,邓小平将军队存在的问题概括为“肿、散、傲慢、奢侈、偶像”五个字,指出处理问题必须从处理“肿”字开始。
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和组织下,解放军于1980年、1982年、1985年连续进行了三次合理化整编。 特别是1985年裁军成为百万人,相应地改革军队编制体制,成为中国军队建设强有力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迈出了重要一步。
罗援助认为邓小平领导的百万裁军已经过去了近20年,但其战术利益越来越突出。 其影响是跨国界,是世界性的,如果不像中国这样的“高大”率先裁军,很难想象其他大国会迈出裁军的大一步。 其影响深远,超越了时空,无法想象没有当时的“消肿瘦身”,中国军队今天就能飞了。 (完)
标题:【国内热闻】小平百年诞辰:军事专家谈邓小平与百万大裁军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