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3字,读完约4分钟

“援非医疗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政治任务。多年以来,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先后派出近40名医学专家参加援非医疗队,为国家援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近日,河科大一附院收到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一封长篇感谢信,信中洋洋洒洒千余字,表达了对医院及由洛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的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3月12日,河科大一附院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成员开元院区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辛玉甫、开元院区泌尿外科主治医师程涛、开元院区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丁楠远赴万里之外的非洲赞比亚,开始执行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3名援赞队员(从左至右)依次为:程涛、辛玉甫、丁楠

到达赞比亚后,面对驻地条件差、工作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河科大一附院医疗队成员充分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医疗队精神,主动挑起改善驻地环境的工作,除杂草、除“四害”,还要注意防火防盗。工作中,3人努力克服当地医院基础条件薄弱、医疗设备严重缺乏等困难,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治疗效率。同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他们不畏艰险,精益求精,用专业的医疗技术,在异国他乡精心救治患者,充分展示了一附院人的过硬技术和良好形象。

工作中的辛玉甫

作为针灸康复专家,辛玉甫同时兼任了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党支部副书记、中国援建医院医疗点点长。他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医针灸、正骨、康复治疗等特色技术,并结合西医理论,为卒中后肢体瘫痪、颈肩腰腿痛、骨折术后等患者解除病痛,改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当好传授技术、传递友谊的和平使者,因材施教培训当地医生,带好一个科室、发展好一个专业,努力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为中非友谊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8月22日,赞比亚时报头版刊登了《在赞比亚神奇的中国针灸医生》一文,高度评价了辛玉甫对赞比亚人民开展的医疗救治工作,引起强烈反响。

工作中的程涛

程涛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利文斯顿大学教学医院工作,这里每天都面临着拉闸限电、洗漱困难的现实难题,而且由于驻地没有太多蔬菜,平时蔬菜补给只能靠土豆、洋葱来代替。医院的医疗条件更是糟糕,经常缺医少药。但作为援助医疗点唯一的一名泌尿外科医师,他克服手术条件简陋、手术器械短缺等不足条件,积极地将国内泌尿外科领域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当地医生,并且创新性地为援助医疗点开展了首例肾盂切开取石术和尿道下裂成形术。同时,程涛带领指导当地医生先后开展了耻骨后前列腺摘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切开取石术等十余种泌尿外科常见手术,促进了当地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的提升。

工作中的丁楠

丁楠作为中国援赞比亚第23批医疗队的一名女队员,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深入了解当地群众发病特点,克服器械短缺、语言不通等不利条件,帮助受援医院开展了一系列耳鼻喉专科手术,特别将耳石症手法复位技术、电子喉镜操作技术手把手教给了当地医生。此外,作为党支部委员,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主动承担起医疗队的宣传工作,以视频方式展示了中国援外医生的良好形象,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9月16日,赞比亚政府颁布了解除口罩令的通知,这给医疗队员无形中增加了各种传染病感染的风险,但他们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克服长时间佩戴3M口罩导致的面部压痕、缺氧等问题,长时间坚持不吃不喝不上厕所,为当地患者做好诊疗工作。“我们是代表国家的医疗队,不能给河科大一附院丢脸,不能给祖国抹黑……”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辛玉甫经常这样鼓励自己和另外两名队员。由于工作突出,3名队员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均被赞比亚政府授予2022年个人“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河科大一附院3名队员在非洲疫情形势严峻、诊疗条件艰苦等不利条件下,毅然冲在前线,倾其所学,用其所有,毕力躬行,扎扎实实把本职工作做好。除此之外,在这半年多的工作中,3名队员在医疗队党支部的领导下,积极参与在赞华人的应急抢救、健康体检、感染病及急救培训、健康科普、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等工作。同时,他们还积极协助赞比亚政府抗击疫情,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为守护当地群众的生命健康、增进中赞两国的友谊、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谢雅敏 张静)


标题:跨越国界 他们在非洲践行医者初心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29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