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76字,读完约8分钟
再次参加长征的记者来到鄂豫皖苏区,在黄马起义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本报记者范浩天摄
在李登科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正在展示她祖母刘丽英收集的红军传单“什么是红军”。
本报记者程元洲摄
鄂豫皖苏区黄麻起义和革命烈士纪念碑。
本报记者范浩天摄
洪湖市曲家湾老街。
本报记者程元洲摄
长征红军二十万人,湖北红军六万人;16万长征英雄,4万湖北人。
在壮丽的英雄史诗《长征》中,荆楚的儿女们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谱写了悲壮美丽的篇章。
从大别山的黄马起义到靖江两岸的年终暴动,再到秦巴山区的农民起义...土地革命时期,红色革命的烈火从鄂东烧到鄂西和鄂北,革命根据地相继建立,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长征结束后,诞生于湖北的红四军、红二军团和重建于此的红二十五军,一个接一个踏上征程,一路播下红军的火种。1935年9月,红15军率先到达陕甘苏区,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的向导”。
不管你走了多远,未来有多光明,你都不能忘记过去和你开始的原因。8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我们在追寻红军足迹、传承长征精神的同时,仍然可以被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是跟随红军
79岁的石是麻城民政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他无法忘记40多年前在寻找烈士程再当时听到的动人歌声。
1931年,成在当的妻子张怀玉和其他七位年轻妇女动员丈夫参加红军,20多年来,她们每天都盼望丈夫回家,同时也希望得到烈士证明书。用“一针一线”做一双鞋,这样你爱的人就可以把它们带在身边;安心战斗,不要想着回家,胜利后早点回来,唱“不要想,不要想,快点送军用食物”,然后唱“不要哭,不要难过,送眼泪给你爱的人;继承你丈夫的雄心壮志,把你的一生奉献给你的国家。”在漫长的岁月里,这些由你自己创作和演唱的歌曲被赋予了深厚的感情、期望和悲伤。
“小黄安,每个人都是英雄;当锣响时,是480,000;男人会战斗,女人会送食物。”1927年11月,(今红安)和湖北麻城县的农民武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黄麻起义。一首“黄安歌谣”唱出了普通百姓(603883,诊断单位)参军的革命激情。在后来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妻子送丈夫、母亲送孩子、兄弟参军的故事比比皆是。
红安革命纪念地管理中心主任陈敦学说,鄂东军是黄马起义后形成的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前身。1931年11月,红四军在红安县七里坪镇正式成立,后成为红军长征的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后,留守的红十五军团也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并于1935年建立了鄂豫陕苏区,成为长征中唯一建立苏区的红军。
“红军到哪里,群众就热情地支持它。红军一见面,群众就积极参加,积极引导红军,做宣传工作。”湖北省郧西县原主任李介绍说,1935年2月19日,红15军在湖北省郧西县湖口乡村召开了一次万人军民会议,宣传红色革命,扩大红军队伍。人们热情高涨,纷纷参军。在芳官镇二三门村,来自78个家庭的76人参加了红军。
“我的祖父直到最后一口气都不肯让步,他对敌人喊道:‘我们贫农即使死了也要和红军一起走。’”在湖北省寇回族乡虎头岩村,丁祥根讲述其祖父丁因参加红军组织的“反捐赠队”被敌人打死的故事时,声音哽咽。
这样的故事在岱西随处可见:吴志祥在二三门村的家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受伤的红军领袖,并动员他们的五个孩子加入红军;马福顺的家在胡平村,负责疏散三名红军伤病员;胡头岩村村民刘丽英遭受酷刑,没有交出丈夫带回的红军传单...许多红军战士向群众赠送水壶、剪刀、烟袋和军用毛毯来纪念他们的分别。
人民军队来自人民,在人民的支持下,它变得更加强大。在仅仅7个月的时间里,在云溪,红二十五军已经从2500人发展到6000多人,其中包括当地游击队。
红军赢得了人民的心
超过1370座烈士陵墓,其中大部分没有纪念碑;超过12,000名红军战士,其中大部分是未知的。
在洪湖和内江的岸边,在六关红军无名烈士墓群前,虽然已经80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当年的寒冷和悲壮。
湖北省监利县湘鄂西苏区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冯传武介绍说,柳关是湘鄂西苏区战略战壕的后方,也是红军后方医院的所在地。在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和反“围剿”中,大批红军战士死在这里;刘关失陷后,来不及转移的红军战士被敌人成批杀害。当地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了这些尸体。
当你知道你将有一次九死一生的机会时,你为什么要加入红军?当你知道有白色恐怖时,为什么要埋葬红军的遗骸?
在湘鄂西苏区,贺龙领导红军救灾的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1931年夏天,长江中下游遭受了严重的洪灾,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国民党一方面动员军队进行第三次“围剿”,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在监利县上犹湾“以水代兵”,挖堤放水,希望用洪水消灭苏区的红军。
“在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疯狂进攻下,贺龙带领红军拿出少量资金,组织群众修堤自救,重建家园。”湖北洪湖市档案馆副馆长廖学勤介绍了作为国联救灾组织全权代表来苏区考察访问的路易斯。李艾哀叹“只有红军真正想抗洪”,然后把国际救援物资交给红军,分发给人民。
在鄂豫皖苏区,马城开国少将萧永正在长征中给贫苦人民送棉衣的故事,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石介绍说,红四方面军进占雪山时,总指挥许曾看见萧永正带着草包和行军锅随部队行进,脸色冻得发紫。他非常生气,就问第三十九团第九团连长刘三虎,为什么把棉衣送来了,士兵们只裹着一个草包,并命令刘三虎把司务长叫来问话。刘三虎回答说是司务长带着一个草包和一个大锅。
原来,萧永正上山前,把自己的棉衣送给了一个没有衣服御寒的穷人。他只能依靠草包和大锅来挡风遮雨。
“为什么红军受欢迎?人民军队是为人民服务的。”石说,红军正是以严格的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感情,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障碍,赢得了人民的广泛支持,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的精神代代相传
不久前,红安县退伍军人局在七里坪镇檀树岗村向程长志一家颁发了“光荣家园”牌匾。
“我们家的荣耀来自我的叔叔程。他15岁参加红军,19岁战死沙场。”作为先烈的后代,程长之说:“我一直教育我的后代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工作。”
“我爷爷曾经写过一首回忆长征的打油诗:‘两把枪哑了一半,三发子弹等于一发子弹。’。缺少枪支和更少的灵活性,那是我当时做的。“红军长征是为了劳动人民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发扬。在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黄新亭将军的孙子黄说,作为红军的后代,他将是红军精神的宣传者。
不仅仅是红军的后代。从红安到麻城,从石首到监利,从洪湖到郧西,当我们寻找红军的足迹时,我们发现讲述红军的故事,弘扬红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行动意识。
":桂、、王树声起兵,武昌首义,遣学生军至……"走进麻城市城马岗镇马俱乐部,一个身着红军服装的“小评论员”正在为游客唱着当地的红色歌谣“唱学生军”。
这首民谣唱的是一个90多年前的故事。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逃亡的土豪劣绅勾结麻城县当地“红枪社”卷土重来,血洗马匹,围攻县城,制造了“麻城惨案”。毛泽东同志在武昌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派200名学生部队增援,司令部设在马会。
如今,马俱乐部已经成为麻城一个重要的红色文化展厅,讲述者是一群来自马中学的12岁学生。马成中学校长陶金德介绍说,王有安、王树生等早期麻城共产党员在学校里传播革命思想。
“从大别山出来的红军将领,很大一部分是儿童团,比如邓岳、郑维山。当时,在鄂豫皖苏区的一个乡镇,有1000多个儿童团体。他们与红军合作发展生产,保卫苏联政府。他们还普及文化,教授识字。”麻城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玟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志愿充当“小讲师”,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洪湖水很长很长,人民面对的是共产党。”在曾经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首府的洪湖市曲家湾,在曲家湾老街当了20多年宣传员的曲,动情地唱起了《洪湖红卫兵队歌》。近年来,学习红军精神,重温革命传统,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他说。
布局设计:沈依灵
《人民日报》(2019年8月6日,第18版)延伸阅读
标题:英雄气概 激荡荆楚(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