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8字,读完约4分钟
■我们的记者何芬兰
中小企业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生力军。目前,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在近日举行的第18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论坛上,中非发展基金总裁石济阳指出,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投资非洲,需要创新合作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合规管理。
投资新的非洲军队
中非发展基金采用平台模式帮助青岛民营企业发展,并搭建平台与非洲合作,在马拉维、赞比亚、莫桑比克等国发展棉花种植和加工。“公司+农户”模式有效提升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间接促进了4万农民种植,惠及社区20多万居民。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公司还为农民提供棉花种子、化肥和农药方面的技术培训,并帮助更多的农民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石济阳看到,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参与非洲投资,中小企业已成为中国在非洲投资、劳务和工程承包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根据2019年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民营企业占3700家非投资企业的70%以上,直接投资存量为460亿美元。根据麦肯锡关于中非合作的研究报告,在非洲经营的中资企业约有1万家,其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
机遇和风险并存
史纪扬认为,中小企业在非洲投资面临四大机遇。首先是政策机遇。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特别是去年的峰会提出了中非八大行动,为中非经贸合作指明了方向。第二,发展机遇。自本世纪初以来,非洲经济发展迅速,拥有54个国家、12亿人口和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市场容量巨大。第三,市场机会。非洲资源丰富,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中非能力合作互补性强。第四,转变的机会。整个非洲正在加速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的进程,而中国正在加速参与全球化、城市化和市场化。
“当然,在非洲投资存在风险。”史纪扬指出,在54个非洲国家中,有33个是重债穷国。大多数国家经济规模小,政府财政实力弱,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政策支持不完善,包括制度不完善,政策不一致,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险补偿机制不完善。同时,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非投资经验和人才储备,尤其是一些企业对本土经营重视不够。环境意识、社会责任、守法意识和文化融合需要进一步加强。
加强合规性的创新模式
针对中小企业如何更快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在非洲投资,石济阳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创新合作模式,统筹利用援助、贷款投资等各种资金,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国的资源优势,利用ppp和bot模式加强重大项目的多方合作。通过向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二是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工程承包企业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转型,支持工业园区集群发展,推进矿区电路港地区综合开发,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新兴领域合作。
第三,加强三方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非行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建立市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四,要按规定管理。建立长效运行和风险防控机制,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维护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媒体的关系,融入当地社区,回应当地关注,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石纪扬表示,希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围绕中非八大行动,以中非合作规划为指导,以项目合作为基础,发挥中非发展基金的投资作用,并与中国开发银行的投贷款相结合,支持更多有意愿、有能力的中小企业到非洲投资,扩大对非洲的投资效应, 推动更多对中非双方都有利的项目,推动中非在新时代的双赢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标题:中小企业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生力军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