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记者姜琳、丁小溪)西装和领带都是优雅而朴素的。当我见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设备公司轧钢部金属结构厂铆工二班班长刘佳俊时,我很难把他和在车间里爬来爬去、手里拿着锤子和焊枪的一线工人联系起来。
从一个普通的“蓝领”到一个“工匠”技师,刘佳俊已经做了35年的铆钉工。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他敏锐的眼睛。一眼就能看出大小的不同。
"我来自第一线,代表工人们说话。"刘佳俊对此负有重大责任。
铆工,被称为“铁裁缝”,应根据设计画线,切割和组装钢材,并将钢板和钢管“缝制”成电力建设的设备产品。它的精度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零件浪费。因此,铆钉工需要技巧、注意力和耐心。
刘佳俊说,他总是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并追求产品尺寸的零误差。也许正是这种工作态度使他能够练习高超的技能并赢得尊重。
2014年,刘佳俊的团队从一家美国公司获得了旋转分离器的生产任务。因为贝壳的形状是“圆的”,许多国家都说它不能建造或生产。
“这种复杂的‘异性组件’不可能由机器制造。我只能设计夹具,用手压24行。”刘佳俊告诉记者,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生产出成品。对方的主管非常惊讶,并一再称赞“中国工人真的很熟练,很好。”
“当时我真的很自豪。”刘佳俊说:“作为一个基层代表,我希望广大青年树立‘光荣工作者’和‘蓝领骄傲’的观念。”
近年来,刘佳俊所在的中国能源建设开展了“打造一线人才”行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高技能人才建设。与集团成立时相比,高级技术人员增加了42%。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质量革命,这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刘佳俊说,精确的尺寸控制是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先决条件。小到几米甚至几厘米的零件也是铆接工人技术含量最高、最能体现工匠精神的地方。
“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政策,在确保收入的同时,提高蓝领工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刘佳俊坦率地说,和他一起毕业于技校的学生有40多名,其中只有四名一直从事铆接工作。我们应该想办法留住更多的技术人才。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张兴华
标题:“当铆工35年,我为一线工人‘代言’”——代表刘加军的“匠心”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1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