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1字,读完约7分钟
经过近一年的防控,非洲猪瘟在中国的疫情总体有所减缓。在政策和措施的鼓励下,农民填表的积极性明显回升。同时,非洲猪瘟的防控也加快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了生猪生产方式的转变,绿色集约化养殖趋势明显。在行政、制度、市场的推动下,中国屠宰企业也在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中国生产的6625家屠宰企业全部实现了非洲猪瘟自检-
“世界生猪食品安全”,生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经过近一年的防控,非洲猪瘟在中国的疫情总体有所减缓。同时,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生猪产业链已经从养殖转向屠宰。中国养猪的现状如何?如何实现屠宰行业的标准化发展?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市场参与者。
养猪户的信心恢复了,忙碌起来
最近,许多养猪户感到国家促进养猪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在不断加强。今年5月,全国推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充分调动农户补摊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切实解决农民不敢养、不想养、养不起的问题。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治工作的意见》,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也发布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和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办公室主任刘长权分析说:“政策亮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明确划定禁渔区范围之外、随意扩大禁渔区范围、限制扶持等问题要限期整改,不要在各级实施封锁和限制运输,这是对水产资源的保护。第二,加大政策支持。地方金融和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加大对生猪养殖者和屠宰加工企业的政策支持,这是对行业资金的支持。三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发展。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由于非洲猪瘟和猪的循环叠加,中国的生猪产量持续下降。今年以来,非洲猪瘟已有48例,月平均发病率明显下降。24个省(区)解除了对疫区的封锁。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产销秩序逐步恢复,养猪户信心逐步增强。下一步要坚持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恢复,特别是落实临时生产援助、贷款贴息、政策性保险和土地使用保障等措施,重点支持养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发展生产。
生猪价格持续上涨,农民积极性提高。“根据养猪生产的规律,从母猪怀孕和小猪出生到育肥猪屠宰大约需要10个月。”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市场和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表示,去年10月,生猪基本生产能力下降,导致今年6月和7月生猪供应出现下降,猪肉价格继续上涨。根据监测,6月份猪肉批发市场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1.59元,同比上涨4.7%,同比上涨29.8%。
监测表明,随着疫情的减缓和生猪价格的上涨,以及疫苗研发的阶段性成果,农民补充仔猪的积极性明显恢复,最初的恐慌明显缓解。专家表示,在实施非洲猪瘟区域防控的背景下,有必要引导农民消除养猪恐惧,合理安排生产,控制补种和养殖成本,合理补足库存,及时投放,防止盲目施压和追涨。农民应注意改善防疫条件,大型水产养殖企业应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养猪场的升级改造
从某种角度来看,非洲猪瘟的防控已成为养猪业转型的动力。在几天前于北京举行的全球养猪业大会上,俄罗斯农业市场研究所首席分析师丹尼尔。霍特科介绍说,在加大非洲猪瘟防控力度的同时,俄罗斯国内生猪数量一直在增长,进口比例从2008年的45%下降到2018年的4%;俄罗斯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今年已占到89%。他认为,中国生猪养殖业极大地提高了母猪的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而非洲猪瘟的防控将加速养殖企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99%以上的农户是中小型散养户。这些散养户普遍没有防疫意识,生物安全水平不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习惯用厨房残留物喂猪,这增加了流行病传播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居民喜欢吃热鲜肉,大量生猪被长途运输,增加了生猪运输车辆和贩运经纪人传播毒品的风险。”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真海表示,在非洲猪瘟防治工作中,在有关部门政策的指导下,生猪生产模式加快,绿色集约化养殖趋势明显。
本轮养猪业转型恰逢环保政策收紧。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南部水网区被规划为生猪养殖限制发展区。农业和农村事务部大力推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的绿色发展。江西省分宜县将生猪养殖分为2个禁止区和8个限制区,并出台了补偿和奖励措施。经过改造,1857个养猪场被关闭和拆除,416个养猪场进行了生态改造。地方政府还建立了大规模畜禽养殖的审核和备案管理制度,并配备了产业转型资金,重点是提高生产力、产业转型和农民就业援助。
养猪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猪循环和非洲猪瘟的叠加,散养家庭和大型养猪场都在寻求集约化发展。面对资源约束、市场波动、疫情等风险,养殖场迫切需要配套的环保设施、优良的生猪品种和防疫技术,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痛点”。针对上述问题,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一线,推广高效实用的饲养技术,注重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和粪便资源的利用,引导合格的中小农户发展现代家庭牧场。
消除落后促进屠宰业发展
中国实行生猪屠宰制度。与上游2600万个养殖场、下游530万个猪肉生产加工企业和餐饮服务场所相比,屠宰企业是产业链的关键点。记者了解到,中国屠宰行业的规模标准化水平普遍不高。在现有的1万多家生猪屠宰企业中,年屠宰量在2万头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仅占不到25%。在疫情开始时,相当数量的屠宰企业没有能力检测非洲猪瘟。同时,官方屠宰兽医的数量严重不足,实际差距很大。
在行政、制度、市场的推动下,中国屠宰企业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农业和农村事务部于4月中旬启动了为期100天的行动,要求实施两项制度,即屠宰厂和常驻官方兽医对非洲猪瘟进行自我检查,以及加强生猪屠宰厂的资格审查和许可。截至7月1日,已有32931名官方兽医被派往生猪屠宰企业,中国生产的6625家屠宰企业全部实现了非洲猪瘟自查,基本解决了淘汰落后屠宰企业和官方兽医设备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非洲猪瘟防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生猪屠宰厂的资质审查和清理工作,明确对不符合要求的将吊销生猪屠宰证书。浙江省农业厅厅长林建东表示,今年浙江将开展“100示范1000升级”行动,严格控制生猪产业链,力争全年完成1000家大型养猪场和屠宰企业的升级改造,启动100家示范养殖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实现全省养猪场和屠宰企业升级的全覆盖。
屠宰企业的屠宰加工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伟胜告诉记者,大约70%的疫情是由长途运输引起的,通过过去一年的严格控制,长途运输的发病率已经显著下降。在区域防控过程中,为了满足鲜肉的供应,有必要就地就近解决屠宰问题。许多企业将生猪运输改为肉品调整,并适当将生猪供应调整为猪肉供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
标题:非洲猪瘟疫情势头总体减缓 生猪产业有哪些变化?
地址:http://www.ayczsq.com/ayxw/5078.html